你可在手機上聽音樂、看電視,刷手機輕松乘坐公交、出租車,還可用手機去微信發(fā)個紅包拜年、在余額寶上理財、找“淘點點”叫份外賣,甚至用手機監(jiān)測自身健康指標的變化……隨著手機越來越智能,手機正向“個人的生活助理”的角色轉變。
變化:手機變成用戶“健康助理”
1973年4月,美國人馬丁·庫帕站在紐約街頭,掏出一個約有兩塊磚頭大的設備,打出人類歷史上第一通移動電話。時隔40多年,這個春天,手機正以熱情的姿態(tài)進入人類生活。日前,某品牌發(fā)布新一代智能旗艦手機,將各種創(chuàng)新功能放在了對“生活化體驗”的關注之上,它對用戶需求、身心健康更為周全的關注,讓生活多了些許智能和精彩。
從智能手機推出以來,手機行業(yè)一直在比拼各種品牌和機型的攝像能力,從500萬像素、800萬像素到1300萬像素,似乎始終未能盡如人意。1600萬像素的攝像頭,將拍照的“高畫質”和“易用性”前所未有地結合起來,能夠在你需要拍照的時候以當今手機產品中最快的速度(0.3秒內)做出響應,然后幫助你在無需對焦的情況下拍攝,從而生成一張精準清晰的照片。這樣一來,手機無疑可以在絕大多數(shù)生活場景中取代數(shù)碼相機和攝像機。此外,能夠支持IP67級別的防塵、防水功能,意味著手機在常溫狀態(tài)下、在1米深水內也能使用,這種變化足以讓手機的應用范圍遍及絕大多數(shù)情況下的日常生活甚至戶外探險的使用場景,也意味著手機上的攝像頭在水中也能大展拳腳。
指紋識別器在智能手機上并不是新事物,但隨著用戶越來越多地用手機購物、支付,部分手機擴展了指紋識別器在手機上的實用性—它不僅用來解鎖,還是進入“私人文檔”的通道,并且還能通過Paypal或是其他移動電子錢包進行安全支付,這就讓指紋識別從一個噱頭式的附屬品,變成了讓生活更加便利的捷徑。
更讓人意外的是,智能手機用上了綜合的個人健康追蹤器,還有計步器、熱量及運動數(shù)據(jù)記錄器等新應用,用戶可以隨時安排管理自己的運動計劃或監(jiān)測自身健康指標的變化。此時,手機儼然成了用戶私教級的“健康助理”,這更是智能手機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大突破。
未來:手機像“手中機器人”
手機轉向智能化之路以來,歷經幾年的瘋狂增長和全員備戰(zhàn),發(fā)展形態(tài)上似乎有些單調乏味,重復、機械式的升級,讓業(yè)界“硬件過剩”的觀點甚囂塵上。實際上,看看用戶對現(xiàn)在智能手機的抱怨,就能窺見智能手機需要解決的真正關鍵的問題:界面操作復雜、電池續(xù)航太短、拍照效果難以接受、抗環(huán)境能力差等,而這些問題并非是從硬件參數(shù)的數(shù)字上能判斷出來的。
智能手機的進化需要實質的改變,硬件提升的同時應當體現(xiàn)相應的“用戶價值”,要讓用戶感覺“得心應手”、毫無負擔和壓力,甚至成為難以割舍的“生活伴侶”。早在GALAXY S3推出時,業(yè)界就提出了手機四階段式發(fā)展—手中電話機、手中通信機、手中計算機、手中機器人,并且認為現(xiàn)在的大部分智能手機已經具備“手中計算機”的能力,未來手機要像“手中機器人”發(fā)展,就必須學會“感知”和“理解”用戶需求,實現(xiàn)直觀、輕松的人機交互功能。
部分手機朝著“機器人生活助理”的方向邁進了一步,跨過強大硬件的事實,人們感受更多的是手機的易用性,是輕松體驗,是健康關懷,是個人助理服務的提升。而在這種“生活化應用”趨勢的前提下,今后的手機不僅會有更強健的硬件“骨骼”,也會不斷增加豐滿的應用“血肉”。